3.2 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⒈ 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AZ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⒉ 知道同位素概念。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让学生充分体验沟通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设计:展示图片:原子结构图引入新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 、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 1-8 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学生活动:阅读表 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1〕收集材料:结合初中所学的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填写下表: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1.0071.008〔2〕归纳总结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3〕填写下表:原子质 子数〔Z〕中子数〔N〕质 子 数 + 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1018.998Na1222.989Al14 26.982沟通讨论:⑴ 假设用 X 表示元素符号,Z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 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 AZX 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⑵ 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⑷ 质量关系整理归纳:⒈ 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⑴AZX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 Z 的原子。AZXq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A:质量数;Z:质子数;q:原子个数;p:电荷数。⑵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⑶ 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⒉ 元素、核素、同位素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第 31 页内容,得出:⑴ 核素、同位素的概念;⑵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决定元素的同位素。信息博览:我们在初中就学习了碳-12 用作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另外碳-14 可用作考古、测出土文物的年代。具体来说,有以下应用:一、碳-14 测年法自然界中的碳-14 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氮通过核反响产生的。碳-14 不仅存在于大气中,随着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经过事物链进入活的动物或人体等一切生物体中。由于碳-14一面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