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 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认识文中“灯笼” 的民宿意义、 文化价值,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 认知文中“灯笼” 的民俗意义、 文化价值。 2. 品味语言, 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 体会作者“怀人、 思家、 忧国” 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 1. 日积月 累 (1) 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 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 思悟发现 (1) 试着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并在文章中标注。 (2) 在文中标注出描写、 议论、 抒情的语句各一处, 多多益善。 (3) 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爱的语句, 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 读完全文, 我的阅读感受是: 3. 学贵有疑 预习中, 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提到灯笼, 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 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 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 记录着亲情, 抒写着繁华, 以及对往昔岁月 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 感受一下那个特别时期的作者情怀。 检查预习日积月累。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1906—1982) , 原名熙成。 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 在曲阜读书时收“五四运动” 影响,参加罢课、 查日货、 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 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开始文学创作; 1930 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 《灯笼》 是其中之一。 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王统照先生说: 伯萧好用思, 好锻炼文字, 请自由朗读文章, 感受作者的思想, 文字。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一 读出深情 虽不像/扑灯蛾, (连) 爱光明/而至焚身, (停, 转折) 小孩子/喜爱火, (连) 喜爱/亮光, (连) 却仿佛/是天性,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 (连) 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 (连) 玩火/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