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影响要素及金融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近几年来发放的巨额信贷也导致不良贷款生成率有了微幅放大。虽然,之后国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注资等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带来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但是不良贷款实际数额远远超过我们所见。中国正面临着信贷恶化的风险,这需要我们仔细关注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导致的风险。 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不良贷款问题再度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如,MartinF.Hellwig(2024)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他指出用抵押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分配不动产风险,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造成风险的扩散和加剧。而证券公允价值在担保机制中的顺周期作用在危机时期会进一步在系统中造成向下的连锁恶性反应,即“多米诺骨牌效应”。RishiGoyal和RonaldMcKinnon(2024)则对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不良贷款解释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时日本对美有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广场协议”之后,美元相对日元贬值引发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从而间接造成日本大量不良贷款。反观现在,中国同样也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谨防美元价值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国内关于不良贷款的讨论绝大多数都是定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解决方法、不良贷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如,周晗菲(2024)将不良贷款生成理论分为:经济基础成因论、银行自身成因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源自于经济运行本身的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国有企业的软约束或者是银行自身内部的风险控制等问题。孙亚军(2024)等学者则从其他方面入手,指出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银行业产权不明等问题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 重要原因。 黄友志,戚威等(2024)提出应结合国外的经验,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改解决其进展的瓶颈。邓少春(2024)认为应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组建股份制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化解、盘活不良贷款,把银行债权变企业股权甚至是不良贷款打包出售、不良贷款证券化。 贾通志(2024)认为应该积极探究处置不良贷款的新出路,清收并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原本只是信用风险,但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