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持续进展力建设成功难以持久的原因 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等因素,导致了很多企业甚至是曾掌握市场优势的企业,不知不觉地陷入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便重新建立其优势,重获市场占有率,有时甚至是在设法确保其生存。1.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跟踪企业生命周期的学术讨论发现:认为企业可以长期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有明显的趋势显示,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企业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消亡。以财宝 500 强或其他优秀企业为例来分析企业制造的就业机会,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这些公司至多也只能说是处于中性就业状态,即不制造也不减少就业机会;经营不好时,则处于消极就业状态,即从长远的角度看会减少就业机会。市场上新的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通常被称为“瞪羚”(Gazelle)的创业型企业。股票市场上按公司经济价值排定的企业名录也在不断变化,这也说明了公司更替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一些往日的巨人——甚至包括那些似乎永远在进展的机构一夜之间就倒下了。比如号称“永动机”的ITT公司,20 世纪 60 年代,它是华尔街的最爱,现在也衰老了。以上都说明了一个企业可以取得出色的财务业绩,但不会总是如此。 【案例】20 世纪七八十年代,IBM都得意洋洋地沉醉于行业霸主的优越感中,但进入 90 年代,IBM却突然发现,自己被PC的新潮流抛弃了。业界普遍认为,IBM从硬件到软件大小通吃的年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微软、英特尔这样专注于某一部分的“新公司”。IBM的衰落表面上是战略上的失误,即IBM从战略方向上固守大型机而错过了PC大进展的机会,放弃了芯片与操作软件的主动权,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以大进展的机会,但事实上,在这种失误的背后是IBM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真理往前跨了一步”就成了谬误。美国百货业巨头之一的西尔斯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将其下 824 家美国零售店关闭了 48 个小时,以便对其 5000 种商品进行降价处理,在推广新的价格战略的 3 周中,西尔斯共花费了 1.1 亿美元。然而西尔斯大规模变更价格的策略却是没有任何收效,在经过巨额的广告投入期之后,只有 16%的顾客知道其价格策略的转变。在 1990 年上半年,即宣布实施EDLP的价格策略的一年后,西尔斯的销售依旧没有转变,营业额为 150 亿美元,零售净收入为 7300 万美元,下降了 63%,同时西尔斯的费用结构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如刚开始实施E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