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进展之缘由 关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这种世界少有的农业生态系统,过去我和一些农史学家曾撰写过论文,作过“基种桑、桑养蚕、蚕养鱼、鱼肥桑”食物链的分析①。但对“桑基鱼塘”进展的原因却缺乏深化分析。本文拟对“桑基鱼塘”进展的原因作一探究,以求正于方家。从社会经济进展史的大环境来考察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进展的原因,应该说,它是世界海洋经济进展的产物。所谓海洋经济,是泛指海洋沿岸国家或地区的渔捞、航运、贸易等经济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劳力、资金、技术、商品和市场等的陆地的经济活动。可以说,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为当时海洋经济的进展提供劳力、资金、技术、商品和市场等陆地经济活动带动下进展起来的,是一种贸-工-农的经济模式。一、商品贸易全球化的拉力15、16 世纪是世界历史进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 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 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欧州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 年葡萄牙人麦哲伦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就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条件。但是,作为贸易全球化所赖以运转的基础即商品流通来说,则是有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如当时一个西方作家报道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②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说:“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够比得上中国的丝货。”③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16-18 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品的商品约有 236 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 137 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使中国成为当时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而 15-19 世纪初,在明清政府基本上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的海禁政策时期,却对广东实行开放对外贸易的特别政策。嘉靖元年,“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广东市舶司”④;乾隆二十二年,撤销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