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机械课程革新 《机械基础》是高职机械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育目标,我们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精简教学内容,创新学生思维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层面上学会机械零件的设计。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根据有用性原则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用得上、学得进”为原则,尽量做到“收缩面,加强点”。如:增加有用性较强的金属材料部分,保持常用机构与机械零件部分基本不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讲授;删除机械基础的工程力学部分及机械零件中与其相关的计算等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的部分。这样,经过老师的不断精简,现在的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和“常见机构与机械零件”等两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融为一体”,其内容更贴切地符合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有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产的认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1.采纳讲授——现场参观——总结实践。老师在讲授新课前在课堂上对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实物进行“课题简述”,老师应设计一些富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观察机器零部件的构造、外形,使学生形成感性的印象和初步的认知。同时,老师或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再结合现场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挂图对该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和总结,这样学生就通过实践——认知——讲授等循环反复地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会贯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等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学生不易理解。而到现场利用拆开实物进行示教讲解,学生可直接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零部件动作过程,从而很容易掌握液压、齿轮的构造及工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