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心理暗示讨论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无论是在日常嗓音训练中,还是在舞台表演实践中,这种艺术创作永远是歌唱者要完成的使命,这种能力的获得也是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一首作品的成功演绎,就创作理念来说,主要取决于人的创作意识水平、生活阅历与专业技术表现的实践能力,这是创作的必备三要素。这与歌者是否能积极深化地体察现实生活、刻苦钻研技术、努力付诸实践存在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在创作规律的指导下,从对作品的认识、分析、歌曲意境与情感的捕捉认知,再到画面感的再现,歌唱肌体组织气、力、情的运用,这两种层面中间必须有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这就是——艺术的“心理暗示”。奇妙的心理暗示,好似人类高级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形成了某种思维方法,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望。当心理暗示累积到一定极限时,便出现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一种特有的“灵感”,在灵感的触动下,调动了印象、意念和中枢、肌肉、气息、声带等,整个系统一同开始工作,于是我们美妙的创作开始了,动人的歌声出现了。 一、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初始的“心理暗示” 在歌唱创作的最开始,需要歌唱者在一片空白的听觉物质空间中,用声音的一砖一瓦建造起一座拥有美妙音响的物资大厦。“歌唱”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实质表现出了将一部作品从精神的表现层面对物质的表现层面转化的全部过程。黑格尔曾经说过“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实际是由于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想象,在暗处煽动灵感的翅膀,实现了灵感与灵感获得者想象相一致;是创作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中,获得的“反作用”的创作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再一次制造,形成了所谓的“灵感”,是一种关于潜在意识表象的再制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往往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暗示”是最常见、最有效、最易获得的一种办法。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学习者个体的不同,所达到的暗示程度也有所不同,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暗示”的存在是个体有意识的接受了某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的制造性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主观上要存在积极的心态去捕捉与获得,它的存在要早于声音的发起,并指挥之后的一系列歌唱行为。正是由于它细微和能动的属性,在现实的学习中,人们往往会直接跳过初期的“心理暗示”,甚至不考虑它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