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应对措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都发生过各种各样的银行危机。在这些国家当中,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没有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但是,它们都发生了银行危机。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之间有联系吗?假如有,它对银行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途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应该仔细予以讨论。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严格受制于宏观经济波动。纵观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进展历程,银行体系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循环往复,政府每一次基本上都是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资金投放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整。而根据我国加入 WTO 时的承诺,2024 年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我国银行业市场将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即使没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也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外资银行的进入,又对其增加了新的变数。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的讨论。 一.银行体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基本含义是,大多数银行(指那些占整个体系资产和负债比例最大的银行)具有偿付能力,而且可以也应该持续拥有这种能力。“可持续性”是关键的,这是因为假如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以高风险投资产生的利润来支撑的话,银行同样面临潜在的风险。银行稳定在金融稳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进展中国家都基本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所以必须认识到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的动荡、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等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银行稳定与银行危机是相对的范畴。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实际的或潜在的银行挤提,迫使资产质量低下的银行停止负债方项目的偿付,或者政府为防止之而进行的大规模干预。银行的不稳定(银行危机)既可能以爆发的形式发生,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经济中货币供应量急剧紧缩,实际经济活动陷入严重衰退;或者表现为银行的整体上运行困难,不良资产规模巨大,蕴涵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过,我们并不能认为不良资产贷款多,银行体系就一定不稳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事实来看,银行体系的稳定与不良贷款之间并没有很高的相关性:泰国在发生危机前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认为银行体系资本充足,不良贷款比例低,而身陷危机的印尼还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认为“模范国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