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管理论文 1 试验的目的及讨论技术路线 被誉为华南第一桥的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珠江黄埔大桥,横跨广州出海水道的大濠沙河段,由北汊主跨 383 米独塔斜拉桥(目前世界同类型桥梁中排名第一)和南汊主跨 1108 米悬索桥组成。其兴建将为广州东面重要的经济带打通通往番禺的交通要道,使这些地方与珠江三角洲的物流更加畅顺,对减缓广州市区的交通压力有重要作用。我院完成的“珠江黄埔大桥工程定床河工模型试验讨论”(下称定床河工模型),通过不同水文组合的定床模型试验以及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认为,原设计的珠江特大桥工程的三个方案都不会对河势及整体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因此,建议下阶段重点进行桥墩冲刷的正态局部模型试验。定床模型试验的成果及建议也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桥墩冲刷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设计的水文条件下,桥墩冲刷坑的极限冲刷深度和范围,为设计提供依据,以保证桥梁的安全。 2 试验河段水文、泥沙特性分析 2.1 基本水文、泥沙资料 2.1.1 径流 桥区水道是广州出海水道即珠江正干至伶仃洋的组成部分。广州出海水道上段位于西北江三角洲北缘,下段为西北江三角洲与东江三角洲的交汇水道,是一条跨越河口至河口湾的潮汐水道,它既受河流动力作用,又受河口湾潮流入侵的控制,具有水丰沙少和潮流控制为主的动力特性。 广州出海水道的径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北江和西江的径流,经三水水文站由平洲水道的沙洛围、大石河、花地涌进入广州片网河,据我们分析其流量约占三水和马口流量之和的 7.1%~7.4%,这是主要的径流来源;另一部分来自流溪河、白坭河以及洪水期北江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的分洪流量,这一部分流量经老鸦岗从西航道汇入广州片网河。西、北江在思贤滘首次连通,其来水重新组合分配经三水、马口水文站进入西、北江三角洲。三水与马口站的分流比近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今,不管洪水还是枯水,三水的分流量约占三水与马口流量之和的 26%,由此可计算得进入广州片网河的径流约占三水站流量的 27.3%~28.5%。 据三水水文站(1951~1997 年)统计表明,多年最大平均流量为 8030m3/s,多年平均流量为 1373m3/s,历年最大流量为16200m3/s(1994.6.20),多年平均迳流量为 433.10 亿 m3。 流溪河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 27.66 亿 m3,多年平均流量为87.7m3/s。白坭河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 14.40 亿 m3,多年平均流量为 45.8m3/s。由此计算得广州出海水道的多年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