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工程化人才培养断档

工程化人才培养断档_第1页
1/21
工程化人才培养断档_第2页
2/21
工程化人才培养断档_第3页
3/21
工程教育学术化倾向导致工程人才断代“我身边的工科生一个个都不太‘看得上’自己的专业了。”毕业多年以后,每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和工科出身的朋友们在一起沟通时,他都会想起上世纪 90 年代自己读大学时的情形。当时,正赶上国企改制,一批手里掌握着工艺制造绝活儿的老师傅纷纷下岗,而那些像白益民一样学习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放弃研发制造,投身跨国企业。据他回忆,当时他们班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干起了“代理工程师”——一份把国外先进机械设备引进国,并通过“科普”打开国销路的工作。“好像什么都是可以买回来的”,大量制造设备改由国外进口。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进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加入 WTO 后,不管是学界还是实业界,一个共性的认识是——科技的对外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多于自力更生。随着多方呼吁,社会舆论开始意识到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研制出关键“零部件”。然而,钻研之路并不容易。“年轻人来了,实验室准备好了吗?”是一个形象的发问。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由于一批老师傅的离职,中国的工程人才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断代”,在工艺制造上十分讲究的“试错”传统未能很好地传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大量的年轻人投入进来,他们能否在近乎无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那些撬动整个科技的“零部件”,成了一个未知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对此十分困惑。他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下缺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师傅,也缺在阻碍自主创新环境下勇于改革的师傅,更缺在精神信仰上给年轻人鼓劲儿的师傅”。工程教育的“偏执”:产业“被缺席”就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一项针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改革的举措刚刚出台之时,学界就掀起了该问题的热议。在 2024 年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围绕“我们能给工科学生提供什么”的问题展开讨论。议题从工程人才的教育质量谈起: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 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倾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育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对这种“错位现象”表示惋惜。这一点从高校的老师配置上也能看出来。工业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毅坚说,他们曾经做过的一份调研发现,近 5 年到学校任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工程化人才培养断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