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结构“建养一体化”智慧平台系统结构讨论1 讨论背景和目的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得到了快速进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陆 2024 年底运营的铁路隧道有11074 座,总长 8938.78km;2024 年在建的铁路隧道有 4206 座,长度7795.15km;已规划 4600 余座铁路隧道。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大陆有隧道11359 座 , 总 长 9605.6km , 与 2024 年 相 比 净 增 1337 座 , 长 度 增 加1552.9km。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隧道隧道增长迅速,2001-2024 年,隧道的 增 长 率 为 29.0% , 而 其 隧 道 总 里 程 与 座 数 的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46.7% 和35.0%,远高于隧道本身的增长率,另外地铁隧道工程、市政隧道与地下工程也在迅速进展中,我国隧道进展到今日,已经越来越向“多、长、大、深”即数量多、长度长、大断面、大埋深的趋势进展。隧道工程的建设期投资大,动辄上百亿的投资;运营期影响围大,某一段隧道的停运都可能给数十万人的出行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隧道的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养护,对出现的病害进行科学治理,有效控制病害的进展,保证隧道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处于正常状态。目前的隧道工程在其建设期的施工管理与运营期的结构养护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例如隧道在施工期间的设计变更、施工参数、地层沉降、质量缺陷、应急处理、结构修复和加锚措施等的变化会在未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运营期的养护,且建设与养护期间的重要信息无法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另外,由于隧道的施工和建设是在地下土体介质中进行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隧道围岩的情况,对结构病害状态、病害产生的原因等认识存在盲区,这样不仅给施工期的安全控制和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工程竣工后,一旦这些重要信息遗失,隧道结构出现病害时就很难准确分析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无法实行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措施和工艺参数,致使隧道在运营期间的维护工作处于一定的盲目和浪费状态,这给隧道的运营和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1)建养分离,“重建轻养”思想严重;(2)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落后;(3)养护定额与规缺乏;(4)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5)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养偏低。因此,必须统一考虑隧道工程在其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各种资料运用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技术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对其工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