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 1 在心血管系统解剖学知识讲授中合理运用 CPM 教学 在心血管系统知识点讲授中,老师在传统的以组成、结构、比邻、功能为主线的基础上要运用关键路径法的思想来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心血管系统在人体的关键作用,心脏如同“发动机”,血管如同“运输管道”。紧接着围绕“运输管道”应用关键路径法让学生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并对此管道通路上的关键点展开讲述。比如“大循环管道”与“小循环管道”共同经过的器官“心脏”,就心脏的左右心室流入、流出道也同样展开关键路径的讲授。接下来再运用关键路径法将动脉和静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来绘制身体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两套“管道网络”。最后同样采纳关键路径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 CPM 自主学习 知识点讲授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我们采纳 PBL 教学模式,围绕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知识要点精选学生容易切入、知识涵盖丰富的问题,每 8 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回答,其他学生踊跃补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① 紧扣本章节重点内容设计病例。某患者腿部外伤感染,需口服抗生素,请问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发挥疗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运用关键路径法(CPM)抓住问题的重点,梳理要点,融会贯穿。从药物如何进入循环系统(消化道毛细血管)、药物如何到达心脏(静脉回流)、静脉血如何换成动脉血(小循环管道)、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大循环管道)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关键路径法轻松作答,增加了解剖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 针对本章节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血液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路径法从本章节重点心脏的结构切入,深化理解三尖瓣、二尖瓣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其他三种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静脉瓣的结构和作用。 ③ 结合之前所学章节设计知识点交叉贯穿式问题。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怎样达到全身?呼入的氧气如何到达全身,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被呼出?尿液从哪里来?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运输途径相同吗?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前后照应地进行知识的融合和串联。 ④ 以科技进展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为背景设计扩展开放式问题。如何安放左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人工心脏瓣膜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人工血管用于冠脉搭桥的展望?引导学员查阅课外书籍和相关网站进行回答,不设定标准答案,鼓舞大家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