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专业标准下老师讨论论文 一、学生讨论 《老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老师应讨论中学小学生及幼儿,遵循中小学生及幼儿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因此,《老师专业标准》对老师讨论形式的第一个定位是学生讨论。老师开展学生讨论,旨在准确、全面、深化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实践的有效实施做准备,因此,其开展时间是实践前。老师以自己的学生为讨论对象,且主要讨论学生个体。学生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学生的身体、心理、品德、智力、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内部状况和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的教育方式及教育期望、社区环境等外部状况。学生讨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科学,必须要遵循规律,尤其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同时,教育又是艺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规律是不存在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规律。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学生既有年龄特征,更有个别差异,且进展变化快。“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中小学层次———也许是迄今人类发明的最为复杂、最具挑战性、要求最高、最敏感、最细微、最令人惧怕的活动。”[1]不讨论学生,老师就不能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就无从谈起,教育实践就会有盲目性,即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很“先进”,也可能不为学生所接受。陶行知曾把学生讨论称为老师向学生请教,他说,“假如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2]。 任何讨论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认识活动,生产知识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目的,学生讨论也不例外,学生讨论的目的之二是生产有关学生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学生讨论,老师能把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水平,因为该认识结果与具体学生密切联系,所以它属于实践性知识范畴,如此,知识同样会为老师在类似情境下有效了解学生提供借鉴。事实上,讨论个体也能生产理论性知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著作《儿童心理之讨论》的第一章就是其讨论自己孩子的结果。鉴于主客观条件和职责要求,老师通过学生讨论而生产的知识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的、抽象和概括程度相对较低的实践性知识。任何讨论都必须讲求方法。学生讨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访谈法。老师通过对学生及其家长等人的访谈开展学生讨论。二是观察法。老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内外表现的观察开展学生讨论。三是诊断性作业法。这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老师提出的一种学生讨论方法,老师通过加强提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