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公共文化论文 一、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文化馆(站)建设滞后于社会需求 (一)顶层设计存在短板 在我国文化馆事业进展中,一直没有设立国家文化馆。这与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文博事业进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国家级文化馆,尤其是在今日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问题,其根本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馆(站)建设出现断层。没有国家级文化馆,公共文化馆(站)这个庞大的体系建设中,一是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实践平台,使全国文化馆(站)建设的标准化引领和示范性带动缺乏载体;二是国家在制定文化馆(站)进展政策中的“智库”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统性的资源信息“数据中枢”和推广平台。与我国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文博事业进展建设是从中央、省、市、县一体化设置不同,无论是在政策设计,还是在进展建设中都呈现出区域化现象,我国公共文化馆(站)设置则是以省级为“龙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团队”,自身发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事业进展参照系,文化馆(站)进展建设容易形成条块分割、区域阻隔和地区差别。比如全国文化馆的名称长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称谓,有的叫艺术馆,有的叫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如此杂乱的称谓,表现出文化馆(站)系统一体化连接不紧密的行业特性。 (二)政策导向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量最大、涵盖最广,深化社会最底层、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大众最直接的服务平台和重要载体。然而,庞大的机构阵容政策却显得长期助推乏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馆曾经走过了一段“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弯路,这段经历给文化馆(站)的功能发挥和职责履行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回归公益过程中仍在遭受着历史阴影的困扰。当下,有些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有的公共文化馆至今仍在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体制,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已经整体退出体制之外的当下,这种现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还有的基层公共文化馆至今没有财政户头,资金受上级主管部门完全控制,单位经费缺乏自主,公共资金(如免费开放经费)被随意截留、挪用,极大地影响到公共文化单位的工作开展和事业进展。这些现象对公共文化馆(站)的定位和业务的有效开展均将产生负面效应。 (三)公共文化理论建设严重滞后 理论建设长期滞后,学术氛围逐渐缺失,将制约公共文化馆(站)事业的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