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_第1页
1/39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_第2页
2/39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_第3页
3/39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在 中 国 现 代 建 筑 史 上 , 梁 思 成 ( 1901.4.20-1972.1.9)无疑是最为杰出的先驱。他广泛的 影响 今日已波及中国建筑领域的几乎所有分枝,如 教育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文物建筑保护。不过,他最重要的成就还在于他对中国建筑史的开拓性 讨论 。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 1927 年同时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艺术 学院。梁思成随后转入哈佛大学讨论生院 学习 中国艺术史,但他很快发现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建筑的讨论难以令人满意,所以仅仅三个月后便离开了哈佛。1928 年夏天他回到中国,创办并主持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 年,他和林徽因搬回北京,一起加入了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建筑讨论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翌年 3 月,梁思成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建筑学术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1]。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实地调查,并在同年 6 月发表他的第一篇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2]。该报告是现代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报告中,梁思成向世人介绍了两座建于公元 987 年,当时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建筑;同时,通过将它们与宋朝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相对比,他发现了许多与这部古代术书的描述相符的实物做法,一方面为讨论这部古代典籍找到了实物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以此书为一项重要的断代标准,确立了中国古建筑的考古类型学 方法 。除此之外,他针对这两座建筑所采纳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评价标准,还奠定了新的中国建筑美学的 理论 基础。1936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考察北京天坛建筑讨论梁思成的建筑 历史 方法论,我们绝不能忽视林徽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32 年 3 月,与梁思成发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一文同时,林徽因也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徵》[3]。这篇文章所包含的重要思想后来贯穿于她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讨论。她认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徵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 进展 演变。1934 年,林徽因在她为梁思成的第一部著作《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绪论》中进一步阐发她的这些观点[4]。梁思成:《北京颐和园谐趣园》(1955)由于梁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