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流通汇率趋势论文 欧元 1999 年面世以来汇率的弱势,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欧元成员国货币汇率下跌趋势的延续。欧元的中长期走势仍受基本经济因素支配。另一方面,随著欧元钞票及硬币面世,各国央行肯定欧元地位,并增持欧元储备,加上欧元成员经济进展步伐较为一致,应有助巩固市场对欧元信心。考虑到欧元汇率目前已处历史低位,多个机构估量已比「均衡」水平偏低近 30%。因此,中长期而言,欧元汇率可从目前水平适度回升欧元自 1999 年初面世以来,汇率持续偏软,跌势超出一般预期。本文藉欧元钞票及硬币面世之际,对欧元汇率前景作一评估。 一、欧元面世以来的汇率表现 欧元面世以来汇价疲弱,与 1999 年初欧元面世时兑美元的汇率相比,2001 年底欧元的下跌幅度约为 24%,而在 3 年内的最大跌幅则接近 30%。 欧元在其面世后弱势明显加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按过往美元兑欧元成员国原有货币的汇率折算(以权重调整),欧元(成员国货币)兑美元汇价在 1990-1992 年兑美元的折算汇率大体在 1.2-1.4 之间上落;但其后开始趋跌,1993-1998 年间的主要波幅回落到 1.05-1.3 之间。 1999 年欧元面世后进一步转弱,波幅在 0.82-1.17 之间,2000 年初后大部分时间低于 1.0.虽然未下试八十年代中期接近 0.70的低位,但比九十年代初期在 1.40 以上的高位已大幅回落。 欧洲央行编制的欧元名义汇率指数(包括 12 种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其中美元权重占 25.05%、英镑占 24.26%、日圆占15.01%;2001 年以前包括希腊货币,即共 13 种货币),自 1999年初面世以来的跌幅则约 15%。这反映过去三年欧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跌幅较小,如兑日圆下跌约 12%,兑英镑下跌约 13%。可见,欧元弱势主要是强势美元的反差。 二、影响欧元的长期因素 市场上就欧元面世以来的弱势有不少分析,指出影响欧元弱势的因素包括美国经济较强,资金倾向流入美国,欧洲利率政策未能配合经济进展需要及漠视汇率水平,欧元成员国与央行对利率有争议,市场对欧元顺利运作的疑虑(特别在欧元面世前及面世初期),美国实施强美元政策,等等。我们认为,就欧元汇率长期走势而言,基本经济因素仍具主导性,因为资金流向的主要动机是寻求较高的回报。而经济增长潜力较佳和企业盈利较快增长,正是带来较高回报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欧元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市场对其运作信心不足及主要成员国的政策协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