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区稻叶甲防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为害症状;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防治方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稻负泥虫俗称稻叶甲、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芦苇、游草、剪草、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秧苗、一般受害植株表现为生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负泥虫(OulmaoryzaeKuwayama)属鞘翅目、叶甲颗、成虫、前胸背板黄褐色至红褐色,略呈钟罩形、卵长 0.7 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幼虫长 4~6 毫米,头小,体短肥、蛹长约 4.5 毫米,体鲜黄色、水稻负泥虫一年发生 1 代、主要习性、假死性和群集性、雌虫通常将卵产于秧苗叶正面近叶尖处、越冬成虫活动和为害时间,常因各地差异而不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等,具体请详见。 稻负泥虫俗称稻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中南及华南等一些水稻产区,在黑龙江省是属于常发性虫害。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芦苇、游草、剪草等。 1 为害症状 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秧苗,幼虫和成虫沿叶脉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透明的表皮。被害叶片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一般受害植株表现为生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受影响。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 2 识别特征 负泥虫(OulmaoryzaeKuwayama)属鞘翅目、叶甲颗。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2.1 成虫体长 4~4.5 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至红褐色,略呈钟罩形。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一鞘翅上有 10~11 条纵行刻点。足黄色至黄褐色,跗节黑色。体腹面黑色。雌虫腹面突起,雄虫较为平坦。 2.2 卵长 0.7 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渐变暗绿色或灰褐色,将孵化时为墨绿色。 2.3 幼虫长 4~6 毫米,头小,体短肥。初孵幼虫体淡黄色,成熟幼虫黑褐色,腹背明显隆起,肛门向上开口,幼虫将粪便堆积在体背上,故称“背屎虫”或“负泥虫”。 2.4 蛹长约 4.5 毫米,体鲜黄色,羽化前鞘翅变红褐色或青色,腹部变黑。蛹外有灰白色棉絮状的茧。 3 发生规律 3.1 生活史水稻负泥虫一年发生 1 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沟边、塘边等杂草间或草根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虫初期先在越冬场所附近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活动。当秧苗露出水面后,便迁移到秧田产卵繁殖为害。插秧后立即扩大到本田。 3.2 主要习性 3.2.1 假死性和群集性成虫不仅有假死性,而且还有群集性。在越冬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一般数十头集居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