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德育观的建构 本文 新时期高校老师德育观影响因素分析 德育观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毋庸置疑,德育观应受到国家整体德育方针的指引,但这不排除客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德育观具有强烈的情感评价性,表现为德育过程中突出的主观性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知是一个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过程。高校老师在生活实践中也会遇到常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有时也存在迷茫与困惑。因此,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乐观、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认同环境对致德成才的作用,把美化环境看作德育的重要环节。这里的环境不仅指情境,也包括心境和氛围。公开、公平、公正的进展平台,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以及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可以让老师心情舒服,可以让德育之美在他们的心田中得以积淀,可以让德育工作做到耐心细致、润物无声。韩愈认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才能培植爱心,也正是这一道理。(二)校园文化的影响道德作为社会的行为法律规范,不能通过行政、司法的手段强制推行,也不能完全通过说教加以劝导。德育观的形成需要老师必须有切身感受,德育观的建构需要在校园文化中提升与养成。因此,德育观的建构与校园文化建设者的智慧、建设载体的选择、建设方案的设计以及阶段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德育观的培育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德治校、以德立教的具体体现,要以德育观的构建为目标,对校园进行有序管理和文化架构。德育观的构建应围绕老师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教育事业的进展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德育观构建的保障,直接影响到构建的进程和效率。(三)自我认知的影响老师假如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刻认识,那么任何德育技巧都是徒劳的。高校老师自身有较强的自我反省和价值取舍能力,这本身也就为老师德育观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德育观的建构是一种践行道德的“识见”,是“一种发自主体内部的、自内向外的主体积极的参加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4]高校老师应明了德育的社会责任,应能够切实感受到德育内含的文明性和进步性,应能够对现实的德育目的有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