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肝阴虚之治疗 摘要:在临床辨证当中,肝阴虚证是中医肝病的主要证型之一。但查阅了近几年的国内各类医学期刊报道,发现对阴虚证的讨论报道比较多,而对肝阴虚证的讨论报道相对比较少。故本文尝试着通过调查古代及近代文献,结合肝的生病理特点及肝阴虚的病因病机,初步拟出一定的诊断标准,治疗方药。 关键词:养阴;肝阴虚;生理 1 肝的生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一,阴中之阳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位居胁部,其经络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其属性比拟为风木,善行而数变。主疏泄,使气机流畅,又主藏血,司血之贮藏;运气于筋,使筋强力壮、瓜甲坚韧;肝气通于日,使目视精明。在生理常态下,肝脏赖肾水之滋涵、血液之濡润等以维持其阴阳平衡。而“肝阴,指肝的营血和阴液。”〔1〕肝的营血和阴液,在生理上能滋养本脏,涵敛肝阳,使之不易偏亢;疏利肝气,使之疏泄条达适度而不郁滞,濡养筋膜,使之轻韧有力;上荣于目,使之视物清明。《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此,一旦肝阴血,津液被劫、被损,就会发生肝系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证候。 朱丹溪有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更何况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故此提示人体保护阴精,强调养阴在养生、治疗上的重要性。具体对肝脏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状态,肝体精血则易耗散而常虚。 2 肝阴虚证的病因 1.1.1 饮食所伤《灵枢•痈疽篇》曰:“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脉络,津液调和,变化而赤,是谓血。”因“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如饥食饥饱失常导致脾胃损伤,则气血、精、津液的生成乏源。饮食的偏嗜,亦可致阴阳的偏盛偏衰,朱丹溪说:“酒而无节,……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过食辛味,“则筋急而爪枯。”同时饮食不洁,如引起吐泻,也是导致阴液损伤的原因之一,《医宗必读•泄泻》曰:“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2] 1.1.2 房室所伤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之称,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若房室不节,纵欲过度,则可使有形之精液耗损而致肝肾阴虚,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即作《饮食色欲箴》篇,告诫人们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