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群落物种多样性管理论文 摘要: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与湿地松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表明,萧氏松茎象发生与阔叶树比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成正相关(R=0.9980),其关系可以利用回归方程进行定量描述。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湿地松;物种多样性;相关关系 萧氏松茎象为害湿地松是本土有害生物为害外来树种的重要证据。本文对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与湿地松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应用材料与调查方法 在信丰县湿地松林分中,各选择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等萧氏松茎象为害类型的林分为调查区域,每区域块面积不少于 60hm2。样地(20M×20M)3-9 重复次,共 18 块样地。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纳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同时,查询统计上述各样地区域 5 年的萧氏松茎象年均发生率(P)。 1.2 讨论方法 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表示物种的多度,用 Simpson 指数计测生态优势度,用 Shannon-Wienner 指数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计测群落的均匀性,用其它树种的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指数 R=s;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P=-Σ(Pi×lnPi); Simpson 多样性指数(D),D=1-ΣNi(Ni-1)/[N(N-1)]。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PIE=-ΣNi(Ni-1)/[N(N-1)]。式中 s 为样方中观察的物种数;Pi=Ni/N,N 为样方中各物种多度指标总和,Ni 为第 i 个种的多度指标。 然后,采纳逐步回归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1],分析萧氏松茎象发生与各有关因子的相关关系。 表 1 各有关相关因子表 R HP D PIE K rd1 rd2 P 6 0 0 0 0 18.4 33.7 0 14 0.88 0.48 0.48 0.07 2.8 44.7 12 8 0.51 0.26 0.26 0 9.7 53.2 35 12 1.221 0.684 0.684 0.25 12.2 63.5 62 22 0.9471 0.5299 0.5299 0.07 12.6 71.3 69 2 结果与分析 2.1 逐步回归法分析 根据已知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76.2699+30.5541×X(5)+0.6770×X(6)+1.9134×X(7) 筛选因子门限值:Fa=0.0500;复相关系数为:R=0.9980 剩余标准差为:SE=3.8310 由逐步回归可知,萧氏松茎象发生与阔叶树比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成正相关(R=0.9980) 2.2 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