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研究摘要:现代乡土小说包含了众多可供人文研究的领域,本文从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出发,将时代限定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作家自由探索以求发展的时期。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分为三点来论述,生产、生活、信仰之中的民俗;第二部分则细致论述乡土小说中所书民俗的意义,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入手。落后民俗作为传统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五四新精神批判和研究的对象。也有部分饱含乡情的清新的民俗,是作家们远离了故土,辗转在现代城市生活之后满心思念乡土而成。纯美的民俗与阴冷的民俗在一起,构成了乡土文学最精华的民俗部分。关键词: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农业民俗引言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越大,地域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这些地域文化与地域自然属性一起保持着不同于统一体的中国文化的相对独特的个性。民俗更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地方个性的,其中以婚葬、民间信仰、岁时节令、饮食、娱乐等为标志。民俗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极为丰厚的土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是为作家展现各地民俗提供了舞台。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形成的早期流派之一。当时西方的思想潮流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加强,知识分子们不惜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求让西方先进思想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1918 年发起的北大歌谣运动,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从本土化的角度思考新文学的建设。这是乡土小说等民俗文学的开端。一、乡土小说中涉及到的农业民俗事象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在这里,我将农业民俗事象分为三类:农业生产民俗事象、农业生活民俗事象与农业信仰民俗事象。(一)农业生产民俗事象农业生产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是乡村生活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南北方农业生产因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民俗特色。1.种植类民俗事象在北方地区,因降水稀少,降雪较多,气温寒冷,土地碱性,更适合种植抗逆能力强的高粱。高粱作为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频频出现于北方地区的作家的作品中。山东作家王统照在作品中就仔细描绘了山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