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思维范式分析 一、生态理性的起源及国内外主要观点 “ 生 态 ” 的 词 源 可 追 溯 于 希 腊 语 的 “ house” 或 者“environment”,起初是指家或者人们所处的环境,后来“生态”一词进展成为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性”是人类通过思考做出的合理行为的能力,因此,生态理性即作为有机体的人类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做出的符合理性的行为能力。根据经济学家的解释,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并非能够直接实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进展规律,尤其在心智方面还存在着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本性,这就直接导致了人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往往走向临时趋利于人类的道路,在不断的试探中总结经验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由此看来,生态理性反映了人类的受动性和主动性在与环境的反复互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能力。国外关于生态理性内涵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雷泽克认为生态理性指人类与环境构成相互依存和协调的系统结构,并且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下使系统向低熵的方向进展,从而形成高序的稳定系统结构,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应该合理的控制自身行为,以可持续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系统[1]。第二,以高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理性是基于生态条件的经济活动的效能限度,它反映的是生态文明时代适应环境的意识形态[2]。吉仁泽等人强调了人类的认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进展,并且形成人类做出反馈于环境信息结构的合理行为策略[3]。第三,哈耶克和史密斯认为生态理性体现了人类在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秩序深深的植根于在此之中的个人,由此影响着人类对待生态系统的行为,它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形塑作用[4]。国内关于生态理性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唐代兴指出现代人类文明所沾沾自喜的由科学理性构建出的新技术革命文化,其直接催生了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因此,要应对形势窘迫的生态危机,必须突破科学理性的瓶颈,构建生态理性[5]。种海峰认为生态理性是对人类现代性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即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性思辨,将人类文明实践引向新的方向,是人类文化理性进步的体现[6]。牛庆燕认为生态理性的思维范式包含三个层面:生态理性是系统有机的思维范式,生态理性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思维范式,生态理性是事实与价值相契合的思维范式[7]。因此,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理性的论述可以看出,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