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女蛹》精神分析 摘要:电影《女蛹》是国产惊悚片中较出彩的一部,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源于其巧妙的情境创设,还在于其恐怖悬疑双重体验背后有着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本文借助拉康镜像理论和荣格原型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重读电影《女蛹》,聚焦女主角戴安妮的人格分裂精神行为,对折射出的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状态进行反思,试图探讨影片深层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女蛹;人格分裂;精神分析;镜像理论;原型理论 一、引言 由邱处机创作执导,张榕容、任泉等主演的电影《女蛹》,融合悬疑、犯罪、爱情等多重元素,在恐怖性情境中加入了精致的悬念设置,被称为“最用心、最尊重观众的国产惊悚片”。影片由情生爱,由爱生恨,以独特的情感视角、幻觉还原、情绪镜头,在意象化隐喻的视觉影像中,将女主角人格分裂的精神现象和心理状态,追寻自我建构直至最终毁灭的过程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二、角色缺席:欲望的精神注视和分裂的想象在场 拉康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以及欲望的产生。眼睛是一种欲望器官。我们能从观看行为中获得快感。但眼睛又是被充分象征秩序化的器官,人们通常只会看见那些“想看”的或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而对于其他的存在视而不见。在拉康观点里,存在某种逃逸象征秩序的方式与可能,即注视。注视时我们携带并投射着自己的欲望。注视令我们逃离象征秩序进入想象情境,那便是幻想所在。幻想指涉的不是满足的需要,而是未满足的欲望。换言之,注视是一种欲望的投射,是一种于想象中获得欲望满足的过程,但注视本身所印证的只能是欲望对象的缺席与匮乏。安妮受抑于骆嘉的移情别恋,爱欲对象缺席,对爱情极度欲求且欲望日渐强烈、亟待释放。她试图在逃逸象征秩序与可能的方式里进入想象即成为文馨拥有骆嘉的情爱。这种想象关系实质表现为对“形象—意象”的建构从而达到注视。安妮租下骆嘉住处对面的一间空房,透过窗户看见他的举动。注视所诱发、携带的幻想是欲望的折射,其中欲望对象往往会逃逸而去。骆嘉不仅移情别恋,还狠心挂断安妮的来电,急于逃离其纠缠。对填补爱欲对象缺席的极度渴求,导致安妮产生了和骆嘉在一起的幻觉,而实现这一幻觉的唯一条件便是变成文馨,于是衍生出了文馨人格来完成这一幻觉、获得欲望满足。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是一种生存的、爱欲的和进展的内驱力,包含着食色等欲求。而死亡则代表着人的生命中的攻击性、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