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现代特征分析论文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就其理论建构而言,后现代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甚至没有套相互连贯的观点,它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ii,后现代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精神与价值体系,一种正在重新建构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征是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后现代主义对神圣性、秩序、常规、传统甚至一切概念、符号都深感怀疑。它不仅怀疑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怀疑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甚至也怀疑现代主义所包含的各种剧烈的感情:焦虑、孤独、无法言语的无望和形而上的追问。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任何深度都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强加给现实的,因而是可疑的。于是,对深度的拆解、消解,就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 2、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一)消解“元话语”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认为“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日是消解“元话语”的时代。在第五代导演那里,还是张扬主体性的,影片的内涵层大于叙述层,至少是能指和所指的对称或呼应。而在新生代导演这里,自我意识是个体化的,主体精神是萎缩甚至分裂的,热衷于自我情感的把玩,个体经验的书写。王小帅《冬春的日子》、管虎《头发乱了》、章明《巫山云雨》等影片屏蔽了宏大叙事,也拒绝先锋姿态,但是作为一个从理想年代走出来的个体,面对现代化的震惊,仍然无法掌握命运与人生,他们被都市逼迫“自我退隐”。进展到如今,连第五代的影片如《十面埋伏》也从那种“高调”的姿态中走下来,一再地出现个人与集团的冲突,或者说情欲与信念的冲突,个人的感受没有被遮蔽,反而被呈示甚至渲染。以“重返个人”的方式与“巨型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距离,顺理成章地走进世俗的小叙事。观众在这种讲述语法中,以狐疑的眼光打量着个体与团体乃至国家的关系,怀疑个体做出牺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甚至浸染着某种自恋的情绪。 (二)叙事的断裂 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的框架结构遵循“三一律”的基本思想,以理性作为叙事基础,认为所有细节只有在被编织进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中才能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整影片文本。在中国传统电影中,叙事结构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全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故事慢慢展开——开端、进展、高潮、结局,电影导演根据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剪辑把不同的镜头连贯地接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而在“第六代”电影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被冲击了,叙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