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_第1页
1/33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_第2页
2/33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_第3页
3/33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在身份上经历了从妇女而战士再到党员的转变;其外在形象体现了男性化的特点;其情欲无一例外地被遮蔽,被删除;所有这些,体现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的一种自我认同。 关键词:共和国前期;女性;形象 本文意在探讨共和国前期(1949—1966,通常被称为“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共和国前期的文艺政策一脉相承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艺的原则与立场,即“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1](以上均出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原则与立场由于新政权的确立而得到更为坚实有力地执行,在相对隔绝而封闭的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中,共和国前期的电影创制自然毋庸置疑地亦步亦趋于这一绝对强势的主流意识形态操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49 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等强制性手段推行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措施,如废除包办婚姻,取缔妓院,宣扬男女平等,鼓舞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的题词:“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这位党的最高领导人所发出的声音,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为改变妇女地位付出了真诚的努力,因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之前的任何时代相比,新中国女性的地位在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中确凿无疑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父权制度下生活了千年之久的中国人,所形成的几近集体无意识的男女观念(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却根深蒂固,难以卒除。这种传统的男女观念不仅潜存于民众身上,亦隐藏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层。 在中国大陆十七年间的生产的 1000 余部影片中,有 100 余部以女性为主角,占全部影片的 10%以上,假如除去 1958—1961年间拍摄的“吉林新闻”系列,以及诸如《人民公社战荒年》、《怎样防治猪气喘病》之类的上百部所谓“纪录性艺术片”,纯以故事片而论,则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所占比例就更多了,这些电影可以分为几个典型类型,一为呈示旧社会对普通女性的残酷压迫,如《鸣凤》(1955)、《荒山泪》(1956)、《祝福》(1956)、《苏六娘》(1957)、《窦娥冤》(1959)...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影女性形象管理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