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欧美进展讨论管理论文 20 世纪 80 年代初之前,中国电影在欧美还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讨论领域。80 年代中期的几件事,促成了中国电影讨论的兴起。首先,1985 年 4 月,《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象征着中国电影已经成熟,中国电影从此不断进军世界,80 年代末起一一猎取西方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其次,1982—1984 年间几次空前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大大激发了西方观众的兴趣,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再次,1983 年秋,中国电影学者程季华、陈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首次开课,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在美国确立了自己作为专题学科的地位。但是,要历史地了解中国电影在欧美的进展,我们还必须回到 50 年代。 漫长的认可之路:1980 年前的出版物 在欧美较早的中国电影讨论成果是电影史,作者多与中国有直接联系。1959—1961 年问,雷吉·柏格森在北京大学教授法国文学时,即想撰写一部中国电影通史。几经周折,他的《中国电影 ,1905—1949》(劳赞,埃贝,1977)在法国问世。陈利(杰·雷达)是讨论俄苏电影的美国学者,1959—1962 年间,在北京为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大量外国电影编目,十多年后出版《电之影:中国电影与电影观众》(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2),覆盖 1896—1967 年,包括一章简述香港电影。还有苏联科学院远东讨论所的瑟杰·托洛普采夫,用俄语出版了《中国电影史概论,1896—1966》(莫斯科,1979),时间跨度跟陈利的书类似。该书被译成中文,于1982 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以内部沟通的形式出版。另外,意大利第 14 届国际新电影节,出版了意大利文的《当代中国的电影与表演》(法诺,1978),一本早年的电影节刊物。总的来说,1980 年以前欧美出版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书籍,信息性强于学术性,提供基本的、为当时所急需的,关于现代中国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的文献资料。 电影节出版物与电影史,1980—1987 20 世纪 80 年代,欧美陆续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国电影的著作。它们可分为三类:电影节出版物、电影史和学术专著。第一类中,汤尼·雷恩斯与司格特·米克合编的《电之影:中国电影 45 年》(伦敦,英国电影讨论所,1980),但无论从所提供的信息上,还是从版式设计上,它与类似书籍相比都逊色一筹。著名的都灵中国电影节伴生了两个电影节出版物:一本是意大利文的《电影:中国电影论文与讨论》(米兰,伊雷塔,1982);另一本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