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市场成本管理 作为超市的运营者,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是其追求的目标。要得到理想中的利润,除了市场、商圈等外部因素外,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商品的采购成本 在采购商品时,供应商提供给超市的批价在超市方面通常称之为进价。许多中小型超市在实际运作中都把进价的加权平均价格称为成本。 成本=(第一次进价×第一次库存+第二次进价×第二次库存+…+第 n 次进价×第n 次库存)÷(第一次库存+第二次库存+…+第 n 次库存) 例如超市在引进 335ml 可乐时,第一次为 1.5 元/瓶,引进 100 件(每件 24 瓶),第二次为 1.4 元/瓶,引进 100 件,而在第二次进货时,第一次进的货还剩 20 件,则:成本=(1.5×20×24+1.4×100×24)÷(20×24+100×24)=1.417 元/瓶 若此时要对商品售价进行调整,则应按 1.417 元/瓶为成本进行调价。因为库存的管理是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配送的,并且在电脑中对分店的销售库存冲减是由少到多进行的,也可认为是先进先出,所以在核算成本时应该依照每次库存的增减而有不同的计算起点。例如当第三次进货时,库存只剩 20 件,则说明第一次的货已全部销售完毕,在计算成本时应以第二次进货时的价格 1.4 元/瓶为核算初始值。 以上是对成本的核算过程予以说明,在采购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以尽量低的成本引进商品至关重要。当一名采购人员要引进一种商品或商家向其推举某种新产品时,采购人员必须对该商品的市场状况有较深的了解。所谓市场状况指的是商品在该市场的销售情况(或周边市场情况)、市场价格、竞争企业是否有经营该商品。 对于市场的销售情况,可以是预估的(要求对该产品的性能要深化了解,结合当地的居民消费情况),也可以依据已经在经营的同类产品作出决定。例如,在引进化妆品时就可以依据当地居民的皮肤质量、气候状况、消费水准及消费习惯进行推断。这样即使是首次引进到该地的产品,也能够依据产品的特性推断出销售的大致状况。某系列化妆品大部分属油性,假如当地处于潮湿闷热地域,居民油性皮肤居多,就可以知道该区域的销售状况必定不会太好。 在经营品种繁杂的中小型超市,采购人员在调查市场时因为产品品牌及品种较多,往往难以全部予以考核,有一些商家拿来的可能是已退出该地区的产品,那么,引入了该类产品,必定会引起积压。 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商品的采购量,在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时,小批量采购处于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