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展思路 5 篇 第一篇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杂乱,缺少针对性 体育教学方案的制定极其不合理,过分强调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巧传授,而忽略了理论教学。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过分偏重于运动技术方面,而这些运动技术专业性较强,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在日常活动中都用不上,这导致大学的体育运动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一项日常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大学里学到的体育运动无法得到延续。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比重较低,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体育运动的目标、规则等单纯概念的传授。没有从体育人文价值出发,介绍体育运动的人体科学和价值体现,理论知识过于老套,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理论活动无法科学进行。[1] (二)教学偏形式,缺少有用性 在大学体育的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对体育和健康教学的创新是新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注重教学创新,采纳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虽然老师的这种想法对教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却过于注重课程的形式,忽略了体育教学的有用性,这包括一些省、市、地区的公开课、示范课,为了显示教学改革效果,往往把平常不常见的教学搬上课堂,而忽视了课程的难度,学生难以掌握,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三)体育老师素养不高 高等教育对于培育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队伍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老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一个老师带好几个班级,增加了老师的授课负担,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体育老师队伍素养普遍偏低,老师年龄老化,学历普遍不高。此外,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队伍建设中,没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的课外活动教学,没有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化的学术讨论,导致体育教学理论连年得不到有效更新,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四)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上过多效仿了前苏联模式,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考核都制定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过分强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讨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