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修身教育探讨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突出了加强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休,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较高,精神风貌也是积极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大学生中独生了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过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视个体道德问题。同时,时代在进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也在进展,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牛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开地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影响。他们虽身处象牙塔内,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对新奇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极为敏感,同时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冲动,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他们对社会投以较多的关注,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社会责任感较差: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他们这种表面的盲从,使他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又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参加意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弱,涉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认识与分辨是非能力强,但道德践履、从善改过与实行高尚行为的能力较弱等。 2、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世纪雄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的道德文化和悠久德育传统的国家。传统德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实施的是人伦之教。儒家伦理以“五伦”概括封建社会一切人伦关系,以家庭伦理为本位来推及社会伦理法律规范,具有鲜亮的宗法式家族主义伦理的特性。我国传统德育长于家庭伦理,而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存在着重私德,轻公德的倾向。正如费孝通所言:“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索质。 3、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大学生自身进展的迫切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进展,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