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 摘要:基于“ASD 成长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在以主动意识、双创策略和教育机制为牵引,以政策项目、教学实践和战略视角为选配,以沉醉式学习、创客项目和文化产业为拓展的三个阶段中,渐进式的形成智库支撑、精准匹配及实效拓展三项策略,策略在启发双创思维、塑造核心价值和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ASD 成长理论;高校;创新创业;驱动;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求全面,涉及复杂性学习的系统工程。教育部在 2024 年至 2024 年期间出台的系列文件中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为谁培育人,怎么培育人,培育什么人”的“培育三问”考量,要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公共价值,自我进展与国家需求的两个层面逐步推动。价值实现与驱动进展不仅需要个体的主动创新与实践,更需要务实的全面推动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和进展现状,形成良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运行机制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 ASD 理论模型与高校双创教育 Schneide 在 1987 年提出“吸引—选拔—退出”的个体与组织匹配模型(即 ASA),模型提出组织员工留职的初衷[1],得益于组织前期的吸引,并提出在互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选择、留任和退出。王重鸣在 2000 年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适合中国组织的“ 吸 引 — 选 择 — 进 展 ” 的 ASD 成 长 模 型 理 论 (attraction -Selection-DevelopmentGrowthModel)(以下简称 ASD 理论)[2],理论强调中国组织在人的进展中的持续影响作用,提出吸引阶段(attrac-tion)侧重组织对个体的吸引和接纳 ;选择阶段(Se-lection)侧重组织面临环境的变化时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或调整;进展阶段(Development),确保整个组织的估计成长趋势和导向,为组织快速进展而存在。唐琳琳在 2024 年提出将 ASD 成长模型应用于组织变革领导力讨论范畴,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体层面,也适用于组织层面。[3]ASD 理论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在组织中的成长过程,呈现的成长是连续性的,它强调个体要在成长过程中与组织有效匹配,才能促使其更好的进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组织,其创新与创业引导,成为新时期人才培育的核心要义。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