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流程实践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合并、扩招与扩建,很多高校的资源规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据教育部统计,从 1990 年 1 月 1 日到 2024 年 5 月 15 日,全国原有 1086 所高校,合并为 432 所高校。这些合并的高校绝大多数具有一个以上的校区,多的甚至达 4~5 个校区[1],与之相应的是各高校的图书馆规模的随之扩大。具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有限图书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目前的资源分配方式大多是依据各校区在学科分布上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由于各高校教学任务会常常随着教学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各校区的院系设置也会随之发生调整,且信息时代下学科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这使得资源的分配与协调很难做到完全符合学科和读者的需要。要弥补这个问题,就要求各校区图书馆之间要及时地做好图书资源共享的工作。开展通借通还服务就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该服务模式缓和了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之间的矛盾,使文献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提高了文献资源使用效益,同时,节约了书刊采购的费用[2]。 1 通借通还模式简介 目前高校图书馆中常见的通借通还模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读者使用自己的校园卡到任意校区分馆均可以完成当前位置所在处的分馆馆藏下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但不能对非当前位置所在处的分馆的图书进行借阅和归还;第二种是读者使用自己的校园卡到任意校区分馆都可以归还任何一个分馆馆藏下的图书,但借阅时只能借读者当前所到位置的分馆中的图书,这种模式实质上是“通还不通借”。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就是学生的校园卡在各校区图书馆中的通用,即主要是借阅凭证的“通用”,其实现的也仅是读者对当前位置所在分馆的图书借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还不能实现读者在各分馆之间的异馆借书。过程中,流程管理理论无论是在战略制定层面还是具体环节的设计与操作层面都会起到统领和指导的作用。 2 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的流程管理实践 2.1 现有流程的分析。流程分析是流程管理的第一步。通常是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流程的进行剖析,以发现现有流程中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环节,是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在前文所述及的两种常见的通借通还模式中,第二种“通还不通借”模式由于提供了可以于任一分馆归还图书的服务而得以被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更普遍地采纳。山东大学图书馆在 2024年 3 月之前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