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思考 一、师德信仰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源动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可持续进展的思路,它既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校规校纪上保证老师职业道德法律规范的真正实施,又要通过全体老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师德法律规范要转化成老师自觉遵守的行动,一方面,需要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支持,这是外在的制约力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主要是师德信仰。师德信仰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的源动力。信仰是道德之本,同样也是师德之本。师德的理论本性决定了师德离不开信仰的支持。首先,师德具有现实约束性和理想导向性相统一的特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出道德的现实性基础,即人们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状况去构筑一个子虚乌有的道德王国。师德属于道德中更高法律规范和要求,必须立足现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带有现实化色彩的约束和法律规范。同样,师德又必须高于现实,具有理想导向性,即它必须依循人类社会的进展轨迹提出的一种高于现实,带有较强理想化色彩的激励和提倡。师德的现实约束性和理想导向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师德这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导向性内在地要求信仰的支持。失去信仰的支持,老师不可能去自觉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其次,师德具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的特性。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师德也不例外。假如失去功利性的特性,师德也就失去了其为老师所追求的魅力。但师德更体现为一种为人品行与思想境界,反映出老师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这正是师德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集中体现。没有功利的纯师德是虚假、梦幻的,而仅仅为了功利而进行的师德行为又只能是庸俗、丧失理性的。在源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符合社会进展和人的全面进展规律的师德才是现实可行的师德。师德对功利的超越本性,引导着人必须超越功利的现实,而超越功利的师德要求若没有信仰的支持也是难以实现的。再次,师德具有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行为法律规范,它对老师行为的限制与约束有其特有的方法,如师德评价、师德监督等。师德需要他律,需要遵守老师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否则不能立足。但师德法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