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风范建设讨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指出,要加强老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阔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养专业化老师队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也指出:老师应该“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老师思想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法律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办学实践启示我们,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老师,不仅需要专业化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且需要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严谨的职业操守,因此,应当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师德形象,以一流的师德风范建一流的职业院校,只有这样,才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进展。 一、从文化视野审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忠诚事业的理想与信念 (一)至善崇德:古代教育传统的崇高境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历代先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师德思想,从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到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四书五经,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无一不积淀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和教育智慧。 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二字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的解释不但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明确地告诉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也启示我们教育是一个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的过程。为此,我国古代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朱熹等,不仅用他们的思想更用他们的实践阐释了中华五千年教育思想与传统,如:“天地君亲师”的尊师传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师德精神;“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言传身教”的老师风范等,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弘道的师德传统和知行合一、知体达用、长善救失的师德法律规范。这种精神与风范曾经孕育了无数为真理呐喊,为理想献身的仁人志士。 (二)忠诚事业: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党和人民对老师寄予了殷切期望。毛泽东主席循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