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探讨 摘要:高校基建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正不断增加,创新高校建设工程审计方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事后审计与全过程跟踪审计比对,分析事后审计的弊端和全过程跟踪的优越性,并提出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及指标体系,旨在利用工程审计手段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促进工程管理、提高投资效率。 关键词: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发布数据,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高校的快速进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基建经费大量投入于高校进展,各地高校大兴土木,巨额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成为防腐倡廉的高风险区域。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发布第8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要求各单位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高校基建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正不断增加,创新高校建设工程审计方法尤为关键,工程审计工作在控制工程造价、促进工程管理、提高投资效率等方面越来越重要。 1事后审计方式的局限性 事后审计指传统的工程结算审计,其仅限于合法性审计,效益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1)施工方、监理方、管理部门等参建主体的管理不法律规范行为因在结算时已形成事实,事后审计无法发挥审计作用。笔者对近三年来开展的84个工程项目展开工程审计专项调查,发现施工方、监理方、管理方各参建主体均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法律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立项报告过期,工程款未通过省财政、由学校违规支付,未按学校文件规定招投标,肢解工程规避招投标,工程竣工后未办理纸质交付手续,合同内容缺乏实质性条款,施工单位未按图纸施工,工程管理前后脱节,监理方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对签证变更的经济性把控不严,监理工作未形成监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在事后审计时均已形成事实,部分参建单位因合同履行完毕而退场,因此,事后审计难以发挥审计作用。(2)签证、变更的有效性、合理性因在结算时很难找到相关证据,事后审计监督效力有限。在审计调查中发现很多工程存在签证单不法律规范,隐蔽签证办理超过时效性的问题,由于事后审计不了解工程建设全过程,且在施工过程中未实施签证、变更审计,在办理结算时只能将有关签证单、验收单等本应加以审计的资料作为审计依据,办理结算时对已签认的不合理签证等资料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