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讨论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文章首先概述了对高校老师师德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指出了新时代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最后提出了新时代下高校老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的运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老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鉴于此,师德师风建设应该被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既涉及老师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人才培育,师德评价自然而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外部手段和有效载体之一[1]。高校师德建设及师德评价将是提升高校老师这一特定领域和群体的道德生活状况的具体实践[2]。 一、新时代下对高校老师师德评价的认识和理解 师德评价是对高校老师职业品行的导向和约束,具有“指挥棒”和“红线”作用。社会对高校老师师德具有更高要求:在意识层次上,老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水准;在行为法律规范上,要求老师为人师表;在影响程度上,老师道德比其他职业更深远、更广泛。首先,社会、学生、家长等对老师师德期望是高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提升的;其次,每位老师由于个人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有一定差异。就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存在差异;最后,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老师群体范围内,个体师德存在以下不同,应该对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教职工认可的师德表现优秀的老师予以肯定和认可,予以精神褒奖;并形成必要的等级差异,树立榜样作用,影响带动整个老师群体向更好的师德目标进展,避开“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轻视弱化师德考核和建设的现象。 二、新时代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以现实师德内涵为基础,以科学性、逻辑性、导向性、相对性、主客观结合、可操作性等为原则,将教育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效果相统一,引导老师在道德价值追求上适应教育改革和进展的时代要求。(二)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定性评价是对老师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教育行为进行评价,以“好”或“不好”作为评价指标。若实行定量评价,片面地强调量化评价会导致老师道德的僵硬化和表面化,因为师德具有相对性、可比性的特征,在师德评价中更为主要的是主观评价。参考归纳师德评价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师德考核量表,从依法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