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知识管理策略探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高校老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立足于老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当前老师知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运用 SECI 理论对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知识管理新模式进行架构设计,并在资源、数据、平台、管理制度、老师个人进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管理保障措施,为高校老师知识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老师;知识管理;互联网;保障措施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进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猎取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高校老师的教学角色从传统知识的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知识是老师专业进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老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进展,运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和手段有效地猎取知识、管理知识、利用知识、制造知识并传播知识,适应教学需求和社会进展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高校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老师知识管理内涵 老师知识可看作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组成的知识网络系统,它包含三种基本知识类型,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2]。与基础教育老师不同,高校老师应该掌握的知识除了以文字、图表、公式或软件工具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应包含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态度、把握科研动态前沿的能力等难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描述的隐性知识。前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目前,教学环境及教育对象均存在多样性的特点,为适应情境变化及个体差异,高校老师需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来处理错综复杂的知识[3],对猎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即老师知识管理。老师知识管理具体是指老师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知识进行不断学习、积累、沟通、分享,并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与沟通平台,对信息进行识别、猎取、处理、整合、分享与创新,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有机转换,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老师专业进展,促使技术知识创新的主动过程[4]。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老师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分享与更新,协助老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