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人文意义及应用初探 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意义及应用初探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与舞台的技巧嫁接融合到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形式。换言之,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1]笔者尝试通过“教育戏剧+”模式,把教育戏剧理念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在高校非戏剧表演类专业的文科类专业中运用戏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提倡在学校社团等活动中运用戏剧教育法,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一、“教育戏剧+”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意义 “戏剧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进展大有裨益元素。”[2]关汉卿、汤显祖、梅兰芳、曹禺、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古今中外的戏剧大家早已让人们领略了戏剧的魅力。毋庸置疑,戏剧对于培育高校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提升高校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化育作用。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吴谢宇等大学生极端杀人案件,反映出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的恶果,而在不少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更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提倡运用“教育戏剧+”模式进行教学,无论是以“阳光校园”“最美青春故事”“明天,由我们自己叙写”等为主题举办校园戏剧艺术节,还是利用名著、课本进行室内或课堂的小型剧目编排,这些正能量元素的戏剧呈现,都是当下高校学生的德育之钙。高校学生智力正处于与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的特别时期,“见识”重于“知识”,智力更有赖于通过实践获得宽领域、多层次、综合性的进展。在采纳“教育戏剧+”模式进行教学时,因引入和带入戏剧元素,学生需要对历史、文化、生活等等情境感同身受,因而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智育体验。这个过程,是一种人生阅历和智慧的升华,是采摘由戏剧培育的舞台智慧之花的美好过程,这是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难以企及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戏剧是精神文化产品,是感受的艺术,而审美就是人通过艺术感受在心中“造”出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在“教育戏剧+”模式展开时,学生调动起审美思考,展开想象,试着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从而完成自我“美的塑造”,在心性、性情、情感等方面提升审美境界。 二、“教育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