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讨论性教学 教育部指出英美文学课,“目的在于培育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育部,2000:26)。“要实现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就应该要求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因而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就应该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程爱民,2024:32)。英美文学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还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文学课堂的优势,才能使文学教学真正富有意义。 1、讨论性学习 讨论性学习是在多元智力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智力论认为老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体验者和愉悦者。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讨论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中选择并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讨论的方法,主动地猎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包括态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层面的综合表征(教育部,2024:5)。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讨论或是学习的科目,然后再用讨论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的方式猎取。 2、讨论性英美文学课堂教学 2.1 探究型、主动型课堂模式。第一学期训练学生由“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过渡。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媒介、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行小组的合作教学,把 30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王坦(2001:6—7)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任务分课前准备、课上活动和课后任务。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读书笔记。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根据不同作者,要求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资料查找一个趣闻轶事,既培育他们信息检索能力,也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阅读经典文本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我们只能把这一环节留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