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传承过程中极具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继承才能够让现代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并且有效培育其爱国热情。我国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阐述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策略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更能够有效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并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然而,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其模式相对单一、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不仅制约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填充音乐教学内容。受到西方外来音乐的冲击,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普遍趋向于国际化的音乐理念和内容。而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很多音乐专业知识都是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不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多样化音乐思维的培育。而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填充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实际内容,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二)陶冶学生情操,加深人文素养。音乐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更需要能够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并深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的实质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历代先民对于生活的感悟,不仅可以反映各个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也是对各民族人民生活状态和节奏的一种还原。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高校学生填充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深化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变化,也可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层次上,对世界形成自我独立的认知,更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不同音乐形式的沟通和融合。(三)民族音乐的多样化传承。另外,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来讲,利用高校音乐教学这一模式对其历史沿革以及技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