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_第1页
1/14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_第2页
2/14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_第3页
3/14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讨论 摘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群体,应在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灾害教育是我国灾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应急管理部下属防灾减灾特色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经过多年探究构建了灾害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专业”灾害课程体系、浸润式灾害校园文化、丰富的灾害实践活动等,既提升了大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激发其积极推动全民灾害安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校园灾害文化经济 全球化和城镇快速化的进展,带来了社会财宝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大,也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交织和叠加。21 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 3 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 3000 亿元[1],自然灾害成为影响国泰民安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2],灾害教育成为防灾减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成为灾害教育开展的最佳场所。目前全国高等学校近 3000 所,在校大学生 3000 余万,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展的栋梁之材,应在传播和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高校灾害教育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也关乎国家整体灾害防治能力的提高。作为减轻和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灾害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20 世纪 70 年代,新西兰[3]和日本把自然灾害防备纳入学校教育[4];90 年代,美国逐渐构建覆盖中小学生、面对大学生、延伸至社会的立体式灾害教育体系[5]。我国自 2024 年“非典”灾害之后开始重视灾害宣传教育,2024 年确立了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基本框架,2024 年汶川地震之后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设立“5•12”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但是,我国的灾害教育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处于学校和社会分界点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讨论生)群体关注不足[5]。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灾害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高校灾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目标是:以培育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灾害原理以及防灾减灾救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