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组织结构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组织结构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高校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组织结构的调整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进展和办学效益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组织结构院系调整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自 1952 年院校结构大调整后的又一次大的改革。除了在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外,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改革—学院制改革也在探究进行,如撤并院系和管理部门,加强院系合作;组建民办二级学院。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适应能力和办学效率,改进了人才的培育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校封闭分割式的内部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无论是拓宽专业口径,柔性专业设置,还是加强学科间的合作,进展边缘学科,或是增强高校的应变能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一、改革前的高校组织模式及其缺陷 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形成了大学一系一教研室的高校组织结构。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将大学按学科分成许多系,系内设专业,教学计划以专业为核心,按专业招生,大学根据国家以经济建设部门所需人才要求为依据制定专业目录,根据教会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技能为目标划分专业,按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专业或学科划分系级单位,老师按所讨论的学科附属于各个系,专业设置理工分家,它将老师和学生都局限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和一个系中,既严重限制了老师视野和思维,学生知识面狭窄,跨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低下。这种组织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计划体制的组织模式,它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速成培育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组织结构使行政权力贯穿整个管理链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等级明确,职能部门和各系、教研室各自为政。这种封闭管理,在信息社会已显得落后而不适应。 二、学术权力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作为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除了存在行政权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权即学术权,它是大学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二个方面。学术权在大学里决非只是单纯影响学校的学术事务,而是应该拥有全面参加决策的权力。随着科学的进展,每个专业领域的推断越来越依赖于握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正是这些专业知识授予了专家、教授学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