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工作境遇与路径探究 摘要:新时期加强美育工作,是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基于高校美育工作工具化边缘化现状及美育育人效度冲击的时代境遇,有必要回归美育工作本位,从美育主体的“心理-行为”结构出发,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艺术,完善美的认知;优化顶层设计,增强活动内涵,丰富美的情感;把稳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生态,强化美的意志;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指导,创新美的行为。充分挖掘并发挥其他育人体系的协同美育功能,为美育工作“大美育”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美育;大美育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来塑造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进展[1]。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20 世纪初,随着席勒的美育思想被引入国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一批我国近代学者相继在美育思想的译介中开展中国特色美育讨论。莫小红[2]、栗嘉忻[3]等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美育进展历史及相关讨论成果,发现美育的情感中和功能对于人的精神修复、人格构建以及实现人的身心和谐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美育讨论主要集中在学校美育实践方面。傅琴[4]、马晓娟[5]、高培月[6]、韩景岩[7]等通过学科交叉法,阐释了美育对于德智体劳其他各育的促进作用,主张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程岭[8]、朱哲[9]、刘芳[10]、何骏[11]、王敏[12]等从问题-对策的角度对高校美育现状进行分析,旨在突破瓶颈,发挥美育育人实效。然而问题讨论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实际有所脱离。而且美育常被等同于艺术化教育,即便是与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讨论者们也多采纳德育的美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范式。如何立足学生视角,将美育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实际中,切实提高美育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探究鲜少见到。本讨论从美育主体的“心理-行为”结构出发,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探讨高校不同育人体系中存在的美育可能,反向解决其他育人体系如何主动融入美育的问题,以期为构建高校“大美育”格局提供若干启示。 一、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展素养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对美育工作提供指导,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