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革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进展和大学重心的下移,高等设计教育才获得了高速的进展。但中国当代商品经济的进展,既有我国特别国情的背景,又在进展广度和时间深度上落后于西方,包豪斯所代表的现代西方设计观念和构成理论虽被引入了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还并未在较深的层次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文化精神、技术哲学及经济制度相结合,更多地沦为商业利润和脱离了人文内涵的技术语言的表层表述形式。在这一意义上,我国设计教育领域面对的问题和包豪斯时代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此时重新解读包豪斯,对于探究当今中国设计教育领域的进展方向,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历史的眼光看来,一种伟大思想或理念的诞生,必定包含了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契机,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正是西方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秩序和人类理性进行再思索的一个重要时刻,西方现代哲学的许多重要转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对于创立于 1919 年战后德国的包豪斯而言,其从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实质是在工业领域对人和物之间地位与关系的一种探究性实践。包豪斯坚持以“人”作为工业设计的基本目标,以此为结合点整合在设计中工业技术和美学艺术的相互关系,并同样以此为目标建立起其理想化的设计生产与教学组织。包豪斯的进展历程,通常被讨论者分划为三个阶段,这种划分的意义,不仅在于标识了包豪斯办学历史所经历的时空转移,而更在于指示了包豪斯对其设计哲学基本认知的自我扬弃。 早期的包豪斯带有“工艺美术运动”的理想主义,而在德绍时期,随着创立者格罗皮乌斯思想的转变和迈耶就任第二任校长,这种理想中与时代进展方向不符的部分被社会的现实需要所取代。但是早期包豪斯中对于通过设计教育建立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和满足身心全面进展的理想和初衷并没有改变。与这种理念相对应的,是包豪斯所采纳的教学、讨论、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这一教育体系,在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中被普遍地采纳有用,以教学为讨论和实践服务,以讨论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实践为教学和讨论提供验证,同时也为教育本身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形成在认知、实践和实际运作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的当代高职教育,虽然在体制上对此有所参考,但限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和工具化,体系建设的深度不足,表现在设计类教学中的具体弊端便是课程设立的目的模糊、理论薄弱而使制作失去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