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应对措施思索 一、高校投资体制及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国家发改委社会进展司 2024 年 8 月 14 日在《上半年社会事业进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 2024 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 2001 亿元”。在2024 年 7 月初,全国政协也发布报告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 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部分高校难以偿还银行巨额债务而倍感压力,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4.9%,发达国家为 5.1%,欠发达国家为 4.1%。我国政府在上个世纪就确定要达到 4%的目标,但即使是这个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我国也从未实现过。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0—2024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L 例分别为2.87%,3.19%,3.41%,3.28%、2.79%、2.82%、3.01%、3.32%。 (二)负债具有普遍性且规模巨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oo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24 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 1500—2000~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 200 乙到 250o 亿元。高校负债不是某一个地区或省份所特有,而是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校负债过重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类型或某一个级别的高校,而是各个类型的高校都存在负债现象;部分高校负债规模巨大,超过其偿债能力,有的甚至资不抵债。由于负债高校范围广以及单个院校负债规模大,因此全国高校的负债规模加总起来就很大。 (三)融资方式单一且操作性较差面对高校的巨额债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高校开始在融资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一是采纳“三•三”制方式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即:三分之一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解决,三分之一由社会筹资解决,三分之一由学校自行解决。由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各地经济进展的不平衡性,各级政府要花钱项目太多,也限于社会对投资、捐资教育的认识不足、税收鼓舞政策不到位和实际运作的复杂性,加上学费标准制定与收取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使得这一融资方式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在实施中受到诸多限制,效果不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