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定位 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严重背离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理应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感恩教育;角色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目前,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严重背离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感恩教育还尚未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高校辅导员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执行主体,他们理应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增强感恩意识,陶冶感恩情操,内化感恩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 1.对待父母,养育之恩淡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被视为大的不孝。然而,当代大学生不能体谅父母,对父母只讲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识和举动。2024 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亲”的信,控诉儿子不体谅父母,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将父母花高额学费送其上学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对望子成龙、日夜操劳的父母无丝毫感恩之情。进入大学后,他们缺少学习的动力,虚度时间。他们多门课程成绩不及格,严重者会被留级或者退学。一些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尤其是男生,主动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的寥寥无几;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来到喧嚣的都市,将父母在田间的辛苦劳作置于脑后,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节假日出门旅游、逛街消费,情调十足。 2.对待老师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当今社会,尊重老师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它反映了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水平。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付费上大学,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老师无关。他们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堂纪律差;课下不完成作业;见了老师不打招呼,擦肩而过;对老师的辅导答疑,不言谢;对待老师的批判,牢骚满腹,甚至实行过激行为报复老师……近年来,有些学生利用高校对贫困学生可以缓交学费的政策,恶意欠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个人消费、享乐;还有一些大学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满怀记恨,毕业离校时,以肆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为乐,给在校生和老师们留下了极差的印象。 3.对待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