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分析 1 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师德,是指老师的职业道德,是老师在教育事业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律规范与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的合一,它包括对老师职业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辅导员作为高校老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生成长最为密切的群体,辅导员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质量,一名具有学识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辅导员老师,不仅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甚至未来道路的选择。对于辅导员来说,只有兼具师爱、品德与责任,在工作中秉承爱生知生的原则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方法,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对学生开展好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敬业的工作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为学生树立鲜活榜样,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更好地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2 辅导员师德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辅导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暂栖身”的思想,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不能潜心讨论学生工作的有效方法和学生的思想问题;部分辅导员由于个人认知和环境影响,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不当,致使工作缺乏实效性;部分辅导员缺乏对制度的敬畏意识,执行制度不够严格,对个别学生管理束手无策,致使部分班集体没有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风气,影响学校学习和生活秩序以及学生个人成长;个别辅导员不仔细执行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只做表面功夫;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影响下,高校辅导员由于价值观失衡,师德失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深究原因,都与辅导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有很大关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摸清辅导员素养状况、思想动态和师德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高辅导员的自信心、事业心、责任心和师德建设水平,以此从主观方面改正以上问题的出现,促进学生工作质量的提高。 3 辅导员加强师德建设的路径 3.1 制定明确的高校辅导员师德法律规范。要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职业守则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要求,结合学校进展实际,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师德法律规范具体细则与评价标准,将师德建设与整体工作业绩结合起来,以教育部确定的九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