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老师教学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摘要]高校音乐老师及音乐工作者是有着自己行业特别心理状态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音乐教学的心理特别性以及高校音乐老师心理现状的调适,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重视的问题,通过对音乐老师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调整与保健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调适;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乐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来,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欢歌笑语,唱唱跳跳,远离忧愁苦恼,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课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据近几年的科研统计数据发现,高校音乐老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同时,音乐老师及音乐工作者又是有着鲜亮的行业特征和特别心理状态的群体。怎样认识音乐教学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怎样破解高校音乐专业老师的心理健康瓶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拟作以下探讨。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要求与心理特征 (一)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特征与要求。从事音乐工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代表钢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KarlHeinzK 覿 mmerling)曾经说音乐天赋“绝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会表现在不同方面。”虽然很多天赋平常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定音乐技能,但是很难达到较好职业音乐工作者的水准。通常要掌握一门音乐专业技艺需要每天至少 4 小时的练习,坚持 6~7 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间断的练习与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艺的熟练,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除此之外相关音乐理论,整体文化知识也需要学习。而音乐老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学背景,应对烦琐材料工作的能力。(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音乐工作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制造性与整体敏感性要求都比较高,并且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同时技艺的训练,需要独自忍受寂寞,长期每天几个小时的独自训练和琢磨,所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学习的群体,都比较挑剔,追求精致、爱幻想、思维变化快、跳跃;由于与人接触少,会比较单纯,容易受伤,而且性格显得比较清高、孤傲、自我。此外音乐群体由于音乐听觉的敏锐性,音乐要求的外显性与表现力,音乐的直接沟通特征,尤其技能专业,如器乐、舞蹈,声乐、指挥都会需要舞台表现力,情绪感染力,自然会导致整个性格、心理过程与其他艺术群体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表现为容易兴奋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