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1 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俗话说“药皆有三分毒”,治病的药品和致命的毒品差异只在毫厘之间,作为治疗疾病、维护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药品在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否保证科学、安全、合理、经济、高效,与药学从业者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均与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有关。如 2024 年的“齐二药”事件,起因就是药厂采购员购入假冒的“丙二醇”(实为甘二醇)充当药用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而同年发生的“欣弗”事件,则是药品生产中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影响了灭菌效果所致。又如“华联甲氨蝶呤”事件中,由于生产人员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注射用甲氨蝶呤及盐酸阿糖胞苷等批号药品中,导致多个批次药品污染。要避开此类药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就要对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使用药品的从业人员实行道德约束,通过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药品安全落到实处。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因此从药学生踏入专业大门的一刻起,就需要将责任观念和奉献精神纳入教育目标。比如在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课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古今医药学家的求知典故,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李时珍采访四方、考证本草到彭司勋、宁静娴等药学泰斗心无旁骛、研创新药,不但有助于培育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情感,也可激发学生的奉献热情和学习动力。药品是特别的商品,即使 0.1%的“不合格率”也可能付出难以挽回的生命代价,药学生对药品的认识,不仅包含知识技术层面,还应向社会责任意识层面深化,因此,严谨求实的态度、敬业奉献的精神,应是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2 制造性和仁爱精神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完整的人,而所谓“完整”,则不仅要培育出术业专攻的技艺之才,还要激励出勤学善思的进取之心,训诫出“仁、义、理、信”的精神信条。具体到高等药学教育领域,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以开阔药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药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提倡药学生树立“药者仁心”的职业观。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是我国制药工业的最大缺陷,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根源,医药工业的进展迫切需要创新型药学复合人才。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药学生创新能力诞生的土壤,博大的仁爱精神是滋养药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