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讨论 一、TOC 理论和学分制的来源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thnology,OPT)基础上提出的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界定和消减制约因素而实行的一些科学、法律规范的方法或措施,以支持连续性的优化和改进。它把企业在生产管理活动中显性或隐性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或瓶颈,通过排查和消除这些“约束”或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路线与进展规划更加清楚明确,从而促进企业顺利实现目标。[1]学分制的来源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 20 世纪初提出,并在今后多年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随后,学分制在西欧国家大多数院校广泛推行。[2]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还一直沿袭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分制。1952年,借鉴和参考前苏联的教学经验,我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进行了全面否定并中断学分制的实施,转而改为学年制。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快速进展,为了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需要,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逐渐成为高职进展的必定选择。 二、我国高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顺畅。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修完足够的学分而不能如期毕业,如此他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但由于不在学校住宿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难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汇总、分析和处理。[3]同时,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行的是绩点制,这样在统计学生平均绩点方面比起以往算术平均数的算法,增强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影响到学生成绩统计的准确性。而成绩管理工作存在于整个学期,由于学校对于前期未能顺利通过考试的学生要进行补考、重修,而导致了成绩管理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信息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甚至加重了成绩处理(如输入、输出、查询、修改等)的工作量,直接影响对成绩的系统分析,更加不利于发挥成绩管理在教学上的促进作用。(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协调。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灵魂就是选课制。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进展,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得到充分进展,学分制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就意味着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进行学习,无需一致的上课时间与地点,这就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课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更加的完善和先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