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育效果探究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师生双方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和期望。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双方心理契约的维度和内容,以及这些维度对培育效果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措施。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才培育效果;影响机制;工商企业管理 一、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的概念是组织心理学家 Argyris 于 1960 年在其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提出的,用于描述企业中员工与雇主之间除了正常雇佣合同关系之外的不成文心理关系,双方存在相互隐含期望。本文将此概念引用到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教学讨论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心理契约关系,存在双方责任义务及对责任义务履行情况的感知等心理过程。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讨论人才培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要约—承诺”双方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期望与理解。双方的相互期望与对方所履行的一致时,则形成心理契约关系。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心理契约形成对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人才培育中涉及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沟通,双方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并得到“教”与“学”的正反馈,不但可以让教学者积极投入到教学中,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如图 1 所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维护不当,就会造成一方或双方的心理违反,双方关系逐渐恶化,教学者工作懈怠、学生出现学习“离职”状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育不但是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拓展技能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所以,高职院校中的“教”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动的,学校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进行学生培育。 二、师生心理契约对培育效果的影响机制 人才培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契约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如下页图 2 所示)。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任务绩效、创新能动性和人际关系三方面进行评估,其过程中的心理契约包括学生责任和老师责任两个方面。学生责任分为现实责任、进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三个维度。现实责任指的是高职学生入学后需要遵守的学校规章制度和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在课堂上遵守的学习纪律;进展责任指的是学生在学校除了遵守规章纪律、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参加课堂互动环节,课后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沟通,积极反思学习内容并探究创新思路;关系责任...